6月24日,国美金融科技涨12%,国美零售涨幅超23%。
从2008年入狱至今,12年的时间里,黄光裕出狱的消息不止一次影响着国美的股价。
时光白驹过隙,世事白衣苍狗,人们终于等到了他的归来。
上个世纪火红的革命年代,在广东汕头有一位黄姓地主家的儿子,他因父亲被批斗而流浪到20公里以外的铜盂镇凤壶村曾厝生产队,然后被一户姓曾的人家收留。
曾家祖上去泰国做生意发了大财,但后来家道中落只留了一门制油的手艺。
地主儿子做了学徒,成年后还入了赘,和曾家唯一的女儿曾婵成了亲。小两口生了四个孩子,根据倒插门规矩,孩子随母姓曾。
二儿子名为曾俊烈,出生于1969年。
长大后,曾俊烈跑去改随了父姓黄,后在办理香港身份证时,经高人指点,再次改名为黄光裕,并最终以此名闻名于世。
黄曾夫妻俩,一个是地主的后代,一个祖辈曾海外经商,一直非常注重对孩子经商意识的培养。
信仰天主教的曾婵,经常给孩子们讲述《圣经·马太福音》里的故事:
一位主人要远行,给三个仆人每人分了一些钱。主人回来后,发现其中两个仆人用分到的钱做生意赚了钱,第三位仆人把钱埋起来,没有增值。主人就把第三个仆人大骂一通,然后把原来分给他的钱收回来,一并给了赚钱最多的那个仆人。
4个孩子的关系一直非常好。有一次,曾婵抱着才一岁多的二儿子去买饼干,一分钱买了两块饼干,但老二自己只吃了一块,要把另一块带回家给哥哥吃。
不同于大哥黄俊钦的内敛、羞涩,黄光裕从小就外向、活泼,是当地名副其实的“孩子王”,但他十分有原则:
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,我必诛之。
有一次,在村口玩的时候,一个小孩因为打赌总输,把气撒到了黄光裕妹妹身上,指着她鼻子就骂,黄光裕一怒冲上去就打,男孩跑了黄还紧追不舍,追到人家床底下还不罢休。
黄光裕10岁那年,中国黄金三十年的大门被一脚踹开。“宁肯睡地板,也要当老板”的潮汕兄弟最先嗅到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当时已被划为经济特区的汕头,成为外贸交易的重要窗口,大量的二手电器开始通过这个窗口流入国内。
年长黄光裕3岁的哥哥黄俊钦,显露出了在电学方面的奇特天赋:他发现,一般的废旧电器,他都能拆掉再组装,让电器恢复正常使用。
于是兄弟俩合作:黄光裕负责大街小巷地溜达着收购这些从海外流入来的废旧电器,收回来由哥哥重组好之后,再卖出去。
那年,黄光裕还在念初中,哥哥也不过高中,这种做生意的天赋却仿佛早就融进了这对潮汕兄弟的血液里。
1986年,兄弟俩一手拖着用蛇皮袋收来的电器,一手揣着卖二手电器挣的4000块钱一路北上,坐着火车先是到了内蒙古,后来发现北京的天地比呼和浩特更大,就又去了北京。
到了北京站,黄光裕打了一个三轮车去旅店,蹬车师傅骑了老半天才到,最后收了一块钱。要知道,那晚他的住宿费用才五毛。
第二天一早,黄光裕一出旅店,“北京站”三个大字就在眼前,他知道自己被三轮师傅坑了。
看着人来人往的北京站,黄光裕靠着栏杆发呆。这时有个人过来,问他要不要拍一张照片。
黄心想,我要来北京做生意了,这会是极有意义的一张照片。最后他“很奢侈地”花了10元钱,拍了一张一次成像的照片,一直保存了十几年。
但是,做什么生意好呢?
当时黄光裕只有16岁,但这个童年就被《圣经·马太福音》熏陶过,小学就见识了向上流动大门的少年,脑子里从不缺新鲜的想法。
他瞄上了服装行业,通过广州的关系,黄要来了差不多价值15万左右的衣服,决定做一个服装销售商。
有一天,黄氏兄弟溜达着到了北京珠市口东大街420号,这有一家“国美”服装店,店面上百平米,位置还算显眼,老板正打算卖出去。
兄弟俩合计着盘下来,改变走街串巷、居无定所的现状。
然而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黄光裕每天就做几单生意,挣几十块钱。他的衣服远不如想象的好卖,甚至还出现了积压。
后来,黄光裕曾回忆:“那时我也琢磨过做食品生意,但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;做服装生意,有面料、季节性的讲究,我也不太懂。”
“而家电相对比较定型,我觉得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。当时家电还是有货不愁卖,就看你能不能进货。”
1987年1月1日,国美正式亮出了“国美电器”的招牌。
也许连兄弟二人都没想到,这块招牌,成为了江湖上此后多年都无可撼动的存在。
而黄光裕,则如知名作家查建英评价的那样:在中国商界有了摇滚歌星一般的名声。
进入家电行业后,黄光裕延续了从前敢拼敢杀、大胆创新的性格。
他出了很多新点子,不仅吸引到消费者,迅速占据市场,将国美做大做强,甚至对中国家电,乃至整个零售业的发展,都产生了推动及影响力。
初来乍到的外地人,想要做出点什么并不容易:青瓜蛋子人脉无几,也没钱,还有国企竞争……
“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,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”。通过观察,黄迅速找到了取胜法宝:国企普遍定价高,那国美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。
“我尽量便宜一点,让消费者留下好印象,也有长久做买卖的机会。做零售资金周转很关键。‘薄利多销’、‘勤进快销’,周转率就高。”
此后,黄光裕一直以此为旨。他说:
顾客带着财到我店里来,来了就要让它留下,不然就是我的耻辱。
“洗衣机、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,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。就要想办法。有时候,别人有好多产品没人来买,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。”
通过这些苦办法,国美比一般人得到更多进货门道,但这并非长久之计。几番考察之下,黄光裕再次搞起了创新。
1990年,黄光裕开始脱离中间商与厂家直接接触,在家电流通业创造出崭新的供销模式——包销制。
首先,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产品结构,黄光裕把产品以高、中、低端进行分类,扩大中低端产品的占比。
其次,针对中低端产品采用包销制,通过“一票买断”的采购方法,降低采购成本。
同时,黄光裕加大差异化商品营销打法,通过与品牌厂商建立排他性营销合作模式,压制竞争对手的产品线布局。
国美开始货如轮转。但黄认为轮子转得还不够快,顾客还不够多,于是很快想到了新的方式吸引顾客。
1991年,国美电器的广告出现在了《北京晚报》的中缝上。
在那个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广告意识的年代,国美首开京城商家在报刊上登广告之先河。
事实上,这则广告对《北京晚报》来说也是一种先河,因为当时这份报纸是不在中缝刊登广告的。
为了可刊中缝,黄光裕在当时本身报纸广告价格就比较贵的情况下,多费了一番功夫。
一则有点贵的广告,一家不大的企业,一份几乎没有参照的投入,当时谁都无法确定会带来多大的回报,甚至会不会带来回报。
但后来,“买电器,到国美”成为了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存在,人们也永远记住了那个“中缝广告大王”。
1993年,黄光裕已拥有国美、国豪、亚华等七、八家门店,为便于管理,他将这些店统一为“国美电器”,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,“屠刀”被初步打造。
但是,当时黄并不知道这是连锁经营。直到后来有人告知,他才知道,自己又在无意间,开辟了中国家电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天地。
与此同时,随着国美门店终端势能的不断扩大,黄一改之前与供货商的合作模式,以先货后款、延长付款周期、压缩供货商利润空间的运营手段,打造了强势的商业模式。
但那一年,黄光裕和哥哥因为经营理念不同分了家,黄光裕分得了“国美”这块牌子、几十万元现金和一台夏利。
从此,国美进入“黄光裕时代”。
这是一个疯狂、野蛮的时代,驾着“国美”这匹黑马,黄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开疆拓土。
1999年的夏天,黄光裕在天津的第一家店开业,津门百姓抢破头也要买国美。
那是一次试水——继北京的10家店面后,黄光裕不再满足于北京市场的成就,拉起了全国扩张的大旗。
这一路上,攻城掠池、杀伐决断,黄光裕从未改变。
1999年12月,黄光裕进军上海,国美实现了京津沪连锁的构架。
第二年夏天,彩电峰会限价,国美率先发声,连续数周在京、津、沪各门店推出特价彩电,媒体评论中“国美击垮彩电限价联盟”“跳水”等词醒目刺激。
与此同时,已对包销制驾轻就熟的黄光裕,在“你给我最低价,我给你销量”协议模式下,大胆推出“免费送货上门”、“上门安装调试”、“800免费电话服务”等创新举措,从价格大战中首先超越出来,在更高层次上领先竞争。
此时,商家不再只是价格的执行者,而当上了真正的“主宰者”,黄光裕“价格屠夫”的称号由此而来。
一边主宰市场,一边跑马圈地,到了2001年夏天,国美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3家店面同期开业。国美电器的商品种类也不断扩展,从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,到空调、小家电,再到通信、IT……国美的总资产已经高达5亿元。
两年后,国美电器店面数量已经超过100家,并从区域连锁走向全国连锁。
韩寒说,一般而言,武林高手总是在乱世里杀出来的。这一路上黄光裕遇到过不少麻烦事儿。
从北京到天津,再到东北,到大西南市场……所到之处,来上十几家竞争经销商联合抵制那是家常便饭,更有甚者跑到国美店里砸东西闹事儿,散播谣言,阻挡客源。对这些黄光裕只微微一笑说:
从没怕过。
但狂猛如他,却从未忘记冷静地审时度势。
1996年,国产家电开始崛起,黄敏锐地嗅到中国家电制造业特有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,于是果断决定: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转向国产品牌。
这是国美开启的另一个先河,中国电器开始进入国产品牌时代。
但即使黄光裕这样厉害,也还是吃过败仗的。
决定进口转国产的那年,黄去北京王府井(行情600859,诊股)的最黄金地段,千挑万选了一家营业面积达3000平米的新店,重金出击,仅开业前的广告投入就达百万人民币,最终却以关门大吉收场。
黄光裕痛心疾首却也幡然醒悟:如今摊子铺得大了,他不能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了。
1998年,29岁的黄光裕做了两件事。
第一件,成立鹏润投资,下属地产公司,并成功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,为第二年开始的全国扩张打下资金的基础。
第二件,撰写《国美经营管理手册》。这个后来被称为“红宝书”的册子,不但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规范作了阐述和规定,也对当时能涉及到的,包括电器应该怎么放等细节流程作了要求和说明。
此后,黄光裕一直在整合管理中,提升着国美的经营效率。
2000年9月,黄光裕开始对国美进行机构调整。北京分部组建,总部各部门成立,新机构设置为国美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做了组织机构方面的准备,使国美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2000年12月,黄光裕对《经营管理手册》进行了修订。这本长达330页的小册子,将国内外先进连锁企业的经验,和早些年黄在天津、上海开店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,对“走连锁经营之路”做了更佳细致的规划。
2002年1月,黄光裕在国美总部成立采购中心、销售中心、售后物流中心、行政中心、财务中心、监察中心等共七大中心,对国美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专业分工,使得国美的庞大运营网络井然有序。
2002年10月,黄光裕将销售网络南北分治、采销售分离,将公司管理层下移。通过调整,国美内部形成相互竞争机制,效率得到显著提升。
对自己主持的这次改革,黄光裕很是得意。他说:“将管理人才送到一线,将采购与销售两块分离,是此次改革的核心。我认为在管理模式上,我们有很大的创新。”
此前两个月,国家经贸委市场刚刚公布了上半年全国连锁前30家企业的经营业绩,国美电器以销售额27亿元位居第三,在中国家电零售企业中稳坐第一把交椅。
2001年12月11日,中国正式加入WTO。
关税降了,壁垒矮了,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完了产品,拿到中国市场来卖都不那么贵了。
2002年,家电企业的市场排名里,前三甲已不再被国产品牌独占——称雄数年的国产家电巨头们大有不跨国合作就要死的势头。
2003年1月,张瑞敏在接受新华网(行情603888,诊股)的采访时说:现在不是狼来了,而是狼群来了。
“我们要做中国狼!”
说这句话时,黄光裕在“2005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”的典礼上,被评选为“年度CEO”,这是他的获奖感言。
但一如他往日的“多做少说,先做后说”一样,国美的狼性出击早在两年就开始了。
2003年11月,香港九龙旺角山东街上,国美在大陆以外的第一家门店——旺角商城正式开业。之后,黄光裕又借助在香港和内地的经营经验,去澳门布了局。
至此,在中国家电零售领域中,国美成了第一个走向海外的企业,他是黄光裕的孩子,血液里从来都流着黄光裕的基因。
“我们在国内市场做了这么多年,至少具备了对抗的能力。我的思想是,战略上藐视敌人,战术上重视敌人。”在黄光裕看来,“对敌人一定是要有尊敬的心态,但是尊敬不等于不想消灭他!”
那一年,国美电器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77.92亿元,比前一年的109亿元增加了63%。
与此同时,面对高墙外巨人的觊觎,国内的同胞也开始同气连枝,第一次真正地站在了一条线上。
2004年,黄光裕广发英雄帖,主持召开“国美全球战略高峰会”,倡导建立“战略协同、合作致胜、共存共荣”的战略联盟,并得到了众多家电制造企业的广泛认同。
2月,黄光裕启动“彩虹服务”,与海尔、海信、科龙、新科等知名家电制造企业结成服务联盟,成为中国流通企业中第一家拥有自己独立品牌服务体系的商家,同时开创了中国商业活动通过电视台直播的先例。
两个月后,黄光裕正式对外界宣布进军音像领域,并公布了“未来5年内斥资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打造5000家精品直营门店,成为中国最大的音像制品连锁零售商”的“雄鹰计划”。
2004年5月,黄光裕在全国下发打击返券、超低特价、残次机和返修机、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的“通缉令”,再次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响。
然而,一直让这位“决策果敢,杀伐有威”的业界大佬最“紧绷”的事,莫过于“国美上市”。
因为在那个国企上市都排队的时候,作为民营企业的国美,只能望尘莫及。经历了A股上市的搁浅和H股上市的漫长等待,黄光裕要把国美电器送进资本市场的梦想终于成真。
2004年6月7日,国美电器宣布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,已经通过收购一家名为“海洋城”的外资公司,实现了对国美电器的控股。
同时,公司董事会提议,将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“中国鹏润”更名为“国美控股”。
至此,国美电器艰难的上市之路最终通过资产重组画上句号,并成为中国家电零售业中的首例上市公司。
尽管国美电器是借壳上市,但是作为一家质地优良的公司,且不断攻城略地势头正猛,公司股价不仅没有跌,反而一路高歌猛进。
配售套现、公司股份,几项叠加,黄光裕个人总资产达到了105亿元,荣登当年的中国首富。
这一年,黄光裕35岁。